纽约市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癌症研究人员、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会长Jose Baselga指出,癌症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利用免疫系统和靶向特殊肿瘤基因突变的治疗——将癌症研究带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
而对2007年以前批准上市的其他仿制药品和2007年以后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品,自首家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其他生产企业的相同品种在3年内仍未通过评价的,也要注销药品批准文号科学家们意识到,几十年后这会成为全球威胁,也包括欧美。
进入二十一世纪,WHO监控到登革热疫情从热带、亚热带地区已经开始向北迁移。泰国2015年已有超过11.1万例登革热病例报告。我们90%以上都是仿制苗,三五年就出来,真正创新的屈指可数。科兴生物曾研发出全球首个甲流疫苗,但过程,无疑比国外同行要难得多。尽管威胁人口众多,但制药先进的欧洲、美国几乎没有这种疾病,大部分制药公司也不愿意投大量资金去研发主要应用在这些国家的产品。
EV71疫苗从开始立项到最后用了八年时间,国家花了大力气和资金。但这并不代表国内企业技术不如国外,尹卫东觉得。英国:安乐死遭议会否决,与多数民众意愿背道而驰与加拿大安乐死法规推迟出台不同,英国安乐死法案却直接遭拒。
有人认为安乐死让垂死的人来着尊严的平和离世,也有人认为这完全不可接受。但是,废除禁令并不是立即生效,而是被要求暂缓一年执行,因为要给议会制定新规定提供充裕的时间。据民意调查,多达85%的加拿大人支持安乐死法院判定,这一被执行近22年的法规禁止范围过大,以至于不能为身患绝症且心智健全的成年患者提供安乐死。
比例上的不变更,预示着政客们将不太可能在短期内重新启动对该法案的决议。据魁北克省当地媒体报道,已有两名病患要求接受安乐死,且其中一名患者已经安乐死死亡,而另外一名正处于审核中。
其中,118位议员赞同,330位议员反对,近七成反对票让这一备受争论的法案未能通过。实施安乐死,必须获得高等法院法官的批准文书,且由两名医生共同进行。同时法庭同意豁免,允许一些病人可进行安乐死。一年期限将至,看加拿大政府如何正视安乐死? 2016-01-19 06:00 · 369370 2015年年初,加拿大最高法院推翻关于安乐死的禁令,为身患绝症要求安乐死的患者打开了一扇门。
不过,加拿大最高法院推翻安乐死全面禁止的决心并没有改变。现在,一年期限将近,加拿大政府关于安乐死的态度又有哪些变化?相关政策什么时候出台?近日,据外媒报道,对安乐死法案的殷殷期待等来的却是再延迟4个月的结果。1997年,72%的议员反对安乐死法案。推荐阅读Canada top court further delays new assisted dying rules。
但是,废除禁令并不是立即生效,而是被要求暂缓一年执行,以便让议会有时间针对这一争议性问题制定出新的法规。2016年1月15日,加拿大最高法院决议允许安乐死,并在一年的期限上再给议会额外的4个月重新拟定关于协助患者自杀的法律法规。
关于安乐死的争议安乐死,顾名思义,让一些身患绝症的成年人得到致命剂量的药物,不受苦痛得安然逝去。但是,废除禁令并不是立即生效,而是被要求暂缓一年执行,因为要给议会制定新规定提供充裕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新法规不能简单的规定如果患者提出安乐死,医生就必须执行其意愿。2015年年初,加拿大最高法院推翻1993年制定的关于安乐死的禁令,为身患绝症要求安乐死的患者打开了一扇门。过去的法规认定对他们施行安乐死属于犯罪,这无疑加重了患者的痛苦。但是废除禁令并不是立即生效,而是被要求暂缓一年执行。所以才会有一年的暂缓时间。备注:文章部分内容参考自Medical press、参考消息网。
目前,全球仅有瑞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及美国的佛蒙特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明确安乐死合法。虽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这个提案掀起了争论狂潮。
加拿大:安乐死许可法案还需再等等当地时间2015年2月6日,加拿大最高法院推翻了关于安乐死的禁令。有人认为安乐死让垂死的人来着尊严的平和离世,也有人认为这完全不可接受。
时隔多年后,反对的票数占据74%。英国:安乐死遭议会否决,与多数民众意愿背道而驰与加拿大安乐死法规推迟出台不同,英国安乐死法案却直接遭拒。
据民意调查,多达85%的加拿大人支持安乐死。2015年9月11日,英国国会下议院就安乐死法案进行了投票表决不过由于默沙东的关系,它在北美地区的发展一直处境尴尬。他首度开始工业化规模生产。
默克和默沙东对此也苦恼甚久。然而默克集团并未参与过抵制仿制药的活动,真正的推动者是默沙东。
德国默克集团法律总顾问Friederike Rotsch表示,默克的目的只是在已有的协议框架下保护自身权益,维持当前的局面。然而目前的局面却表明,没有一方愿意放弃Merck,公司名称大战还将越演越烈。
近日,两家公司因争夺Merck商标一事,更让人感到默克&默沙东让人分不清,需要向雅培&艾伯维学习。两家公司承认,问题的根源在于60年前分家时签订的协议。
Merck vs. Merck?Who knows?近日,外媒的一则报道Its Merck vs. Merck as name confusion, complicated by social media, leads to legal showdown(默克在一场官司中打赢了默克,作为回击默克将提起新一轮诉讼。默克公司近日宣布,默沙东由于在英国的网络和社交媒体上单独使用了Merck作为公司名称,被英国高等法院判决违反了已存在60年的协议。话说两家公司一直以来相安无事,为何近日才爆发商标官司?导火线是默沙东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交媒体和网络上单独使用了Merck的名称。两家公司在社交媒体上都使用Merck,让人傻傻分不清 实际上把两家公司完全分开是很困难的,因为二者在社交媒体上都使用Merck这一名称。
德国默克公司(Merck KGaA)表示,去年公司已就商标名展开了品牌再造,例如更换了公司的新logo。而留在德国本土的默克公司受益于德国的经济奇迹 ,二战后默克也蓬勃发展,并重新获得了它在海外的一些子公司,为了减少行政架构的复杂性,它选择了私有化运营,只将其总资本的25%进行上市。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药品单一市场,但德国药企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故事看到这里,似乎能想起来黑白电影的老情结,大家可能猜到是家族后代想法不同,豪门恩怨,分家单干。
1891年,Heinrich Emanuel之孙乔治·默克(GeorgeMerck)在纽约设立了分公司,默克药厂从此在美国生根。例如雅培(Abbott)和艾伯维 (AbbVie)。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